Media Coverage

  • 申建科研大樓 推不同領域研究

    Media: Wenweipo
    談及中大工程學院面對的機遇與挑戰,曾漢奇認為學院於人工智能、機械人、資訊科技、光學等眾多領域均屬領先,研究資助與教研人手均見增長,而空間不足正是學院的最大挑戰。...
  • 中大工程學院院長指港科研機會多 獲創科署資助組初創公司 港青投身工程學科機遇處處

    Media: Wenweipo
    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創科發展不但為本港經濟注入新動力,改善市民生活質素,並為年輕人創造優質的工作機會。...
  • 國際電腦奧林匹克 奪金中大生:興趣成動力

    Media: Ming Pao
    國際電腦奧林匹克競賽(IOI)去年9月在埃及舉行,香港代表隊奪得1金、2銀及1項優異獎成績。金牌得主、中大計算機科學一年級生黃進稱,全憑興趣才有恆心備戰,直言對比運動等範疇,較少人關注資訊科技發展,「對於香港教育制度來說,(編程)可能只是個課外活動」。  
  • Interview with iGEM Competition 2024 Gold Medal winner

    Media: RTHK
  • 便利店兼職到大賣 9,000 套的 光生物調節技術 創科路

    Media: Techapple
    來自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畢業的朱琪森(Sam),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醫學科學哲學博士生,MTcure BioTech 的技術總監及聯合創辦人,他們公司是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公司之一。Sam 利用工程專業結合醫學知識,成功研發出使用 光生物調節技術(Photobiomodulation) ,廣受市場認同的產品。今期 ...
  • 中大開發出密集同源物檢測技術 助開發標靶治療及新抗生素

    Media: On.CC
    中大開發出輔以AI的密集同源物檢測技術(DHR),技術能促進藥物的開發和臨床療效。研究團隊表示,新技術有別於傳統方法,會更快及更精確,非常適合在大型資料庫中探索蛋白質序列的多樣性。DHR技術還有助開發標靶治療及新抗生素,還有望緩解阿茲海默症及柏金遜症。
  • AI助語障患者建原聲模型 Vocofy盼技術提升 更富人情味

    Media: HKEJ
    人工智能(AI)擅長處理繁複任務,惟其機械化的回應模式及冰冷的演算法,往往讓人類難以感受真實的情感交流。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教授李丹體驗甚深,他專注深度學習、語音及音頻訊號處理等研究,認為AI技術有助提升語言表達,尤其惠及聽障、失語等語言障礙人士。然而,若過分強調人機對話,反而有機會忽略人際溝通 ...
  • 中大教授自主研發微創手術機械人 成功融資逾23億元 可望解決全球醫療資源短缺問題

    Media: Sing Tao Daily
    本港面對人口老化、醫療資源短缺等難題下,有工程學系教授看到市場痛症,在2019年成立本地初創科技公司,主攻研發結合人工智能的微創腔鏡手術機械人,為患者帶來更精準安全,以及價格可負擔的醫療技術,項目現時獲合共逾23億港元融資。  
  • 半年研發「燒脂乳酪」 中大生國際賽摘銀

    Media: Ming Pao
    【明報專訊】肥胖是全球健康問題。有中大生組隊參加「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iGEM)」,想到在人們日常食用的乳酪加入兩種改造基因,經過約半年反覆研究、測試和改良,令乳酪出現協助「燒脂」等功效,奪得銀獎。有參賽中大生稱,難忘曾在實驗室埋首做實驗至凌晨,有段時間「一直試,一直失敗」,充滿挫折,但關鍵是「如何由失敗中看到自己有何過錯,以及做得更好作改良」。  
  • 研抗藥細菌試劑 中大生iGEM奪金 冀助中低收入國家醫護「對症下藥」

    Media: Sing Tao Daily
    中文大學兩支學生隊伍近日於法國巴黎的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iGEM)中,在近200支隊伍中脫穎而出,勇奪金獎及銀獎。金獎隊伍憑藉研發一種快速、成本低廉及易用的細菌抗藥性測試劑奪獎,得獎學生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期望研究能幫助中低收入國家的醫護人員「對症下藥」,防止抗藥性細菌擴散。帶領隊伍參賽的教授表示,希望以身作則,將科研成果商業化,鼓勵學生投身科研或創科領域。

Pages